光伏行业:破局新生,未来可期
一、光伏行业现状
产能过剩,价格下跌
- 2024 年以来,光伏行业面临严重的供需失衡,多晶硅料出厂均价持续回落,各环节产量增长但制造端产值显著下降。多晶硅价格在 2022 年 8 月达到高点后一路下跌,到 2024 年 12 月已跌至历史低点。光伏组件的价格也从年初的 0.2 美元 / 瓦降至 0.11 美元 / 瓦,年内下跌幅度达到了 45%,跌至历史低位。供应端产能过剩导致行业的利润率大幅下降,行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从 2022 年的 19.02% 下降至 2023 年三季度的 14.57%,下降了 4.45 个百分点;每股收益由 1.1 元下降至 0.94 元,下降了 14.55%。
- 价格战愈演愈烈,企业陷入亏损,部分环节已跌破现金成本,如前三季度多家龙头企业净亏损严重。2024 年前三季度,121 家上市光伏企业中已有 39 家出现了净利润亏损,当前这轮光伏行业波动造成的企业亏损面正在持续扩大。光伏龙头企业三季报集体暴雷,多数企业出现亏损,净利润率微薄甚至为负,全行业几乎处在全部亏损状态。光伏组件投标最低价跌破 1 元 / 瓦,价格下跌已经形成恐慌现象,企业为保生存,减少研发投入,这对整个中国光伏行业的创新力造成破坏。
政策调控与行业自律
- 工信部修订《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提高行业门槛,抑制新增产能,但对存量产能作用有限。2024 年 11 月 20 日,工信部修订《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和《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提高新建项目资本金比例至 30%,限制新增产能,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多次组织会议,呼吁企业自律,防止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如发布自律公约,指出低于成本投标中标涉嫌违法。2024 年 10 月 14 日,光伏行业协会在上海召开防止 “内卷式” 恶性竞争的专题座谈会。10 月 18 日,光伏行业协会发布《光伏组件当前成本分析:低于成本投标中标涉嫌违法》,公布测算 2024 年 10 月份的光伏组件最低含税成本为 0.68 元 / W,限制低于成本的投标。11 月 15 日,两部门降低光伏出口退税率从 13% 下调至 9%,增加企业成本以稳价。2024 年 12 月 6 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在四川宜宾举办了专题座谈会,数十家企业签订自律公约,控制产能,避免盲目扩张。本次自律公约签订企业超 30 家。根据所签订的自律公约,将从下个月开始管控产能,(签约)各家都有配额。相关配额依据今年各家企业的出货量,以及产能所制定。
二、光伏行业龙头企业达成共识
签订自律公约
近期,多位光伏组件电池企业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证实,已参与签订自律公约。据悉,本次自律公约签订企业超 30 家,将从下个月开始管控产能,相关配额依据今年各家企业的出货量以及产能制定。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于 12 月 5 日在四川宜宾举行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专题座谈会,参会企业均签订了一份自律公约,相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自觉控制产能,避免盲目扩张。大全能源总经理朱文刚在上市公司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回答了有关光伏行业自律公约的问题,表示公司会审慎扩产,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努力确保公司内在价值与资本市场市值同向发展,为投资者创造价值和回报。
意义与影响
- 有助于缓解产能过剩问题,稳定市场价格,促进光伏行业健康发展。当前光伏行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价格战愈演愈烈,企业陷入亏损。自律公约的签订,使得行业龙头之间的共识正逐步达成,由 “卷价格” 向 “卷质量” 演进,头部企业开始主动降产并挺价。这一举措有助于减少市场上的供应量,缓解产能过剩问题,稳定市场价格。同时,也为光伏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避免了行业的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
- 为产业出清、摆脱低价恶性竞争带来希望,价格上涨可期,带来巨大弹性。海通证券徐柏乔认为,当前政策对光伏行业无论是产能还是价格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引和措施,产业出清、摆脱低价恶性竞争已是大势所趋。随着自律公约的签订和执行,光伏企业将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减少低价恶性竞争。这将为光伏行业带来新的转机,价格上涨可期,为行业带来巨大弹性。此外,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也将进一步促进光伏行业的健康发展。中国民协新质生产力工委联席秘书长高泽龙表示,行业龙头之间的共识正逐步达成,这将有助于推动光伏行业向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三、光伏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技术创新引领发展
- 目前光伏行业逐渐形成 BC 电池、TOPCon 电池等先进产品提升市占率的趋势。从相关报道来看,2021 年 TOPCon 电池的市占率不到 3%,2023 年市占率提升至 23%,预计 2024 年 TOPCon 电池的出货占比达到 60%。2024 年异质结和 BC 工艺的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有望引领下一代电池技术路线的迭代周期。2024 年截至目前,异质结组件单独标段招标规模达到 10.8GW,大约是 2023 年全年规模的 4 倍以上。同时,BC 电池概念股众多,包括隆基绿能、通威股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福斯特、TCL 中环、晶科能源、先导智能、罗博特科、横店东磁、爱旭股份、捷佳伟创等。新技术的发展为行业摆脱困境提供了契机,持续致力于技术创新,提高转换效率和降低成本,是光伏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随着新材料、新工艺和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光伏发电系统性能将进一步提升。例如,隆基绿能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断突破,其自主研发的背接触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HBC),获得 27.09% 的电池转换效率,并发布第二代超高效 BC 产品,产品光电转化效率进一步提升。李振国表示,提升电池转换效率,是光伏成本继续降低的最主要途径,隆基绿能在德国慕尼黑的 Intersolar 展会上宣布了电池效率的最新突破,经欧洲太阳能测试机构 ESTI 权威认证,公司在商业级绒面 CZ 硅片上实现了晶硅 - 钙钛矿叠层电池 33.5% 的转换效率,且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再次将该效率绝对值提升了 1.7 个百分点。
- 光伏行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断努力,以提高转换效率和降低成本。例如,兰州大学校长助理、材料与能源学院院长贺德衍认为,光伏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一方面是提高电池效率,一定要靠创新才可以不断提高效率;另一方面,电池更加廉价,无论是发展新材料,还是采用新技术,下一步还要通过创新来降低成本。分布式光伏也是未来重要方向,太阳能电池通过分布式可以进入大众视野,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而且可以更广泛地使用。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沈辉表示,太阳能电池技术未来很清晰,包括 BC 电池技术都有发展空间,现在建议所有企业沿着技术趋势发展,未来最终根据市场、度电成本、可靠性选择技术路线。
拓展市场与协同发展
- 全球市场需求保持较快增长,国内光伏巨头出海寻找新市场。从近期的新闻报道可以看出,晶科能源、天合光能、中信博等多家光伏企业均在积极布局中东市场。晶科能源全资子公司在沙特阿拉伯成立合资公司建设 10GW 高效电池及组件项目,项目总投资约合 9.85 亿美元;TCL 中环计划在沙特阿拉伯设立合资公司,建设年产 20GW 光伏晶体晶片工厂,总投资额约 20.8 亿美元;阳光电源成功签约全球最大储能项目,容量高达 7.8GWh。钧达股份拟于阿曼投建 5GW 高效电池生产基地,预计投资总额 2.8 亿美元,预计 2025 年建成投产。随着 2024 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的举办,市场各方对于中非能源合作的关注度在逐步提高,多家光伏企业已布局非洲地区,如隆基绿能设立了非洲代表处,在南非、埃及、突尼斯、布基纳法索、多哥、乌干达均布局了公用事业光伏项目;晶科能源布局了南非、埃及、肯尼亚、尼日利亚、津巴布韦等地区;天合光能在非洲当地主要通过当地经销商进行贸易与服务,布局区域包括南非、摩洛哥、埃及、肯尼亚、加纳等。此外,南亚年均新增光伏装机预计占全球总量约 6%,中国出口到南亚光伏组件预计同比新增达 50%。随着绿电交易逐步完善,东南亚光伏将迎来新机遇。多国政府支持光伏行业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 光伏行业实现与储能、输电、配电等环节的深度融合,拓展应用场景。如光伏 + 储能系统具有多种应用场景,包括光伏离网储能应用场景、光伏并离网储能应用场景、光伏并网储能应用场景和微网储能系统应用场景。光伏加储能能确保供电更稳定可靠,把多余的太阳能电储存起来,当太阳光不足或者用电需求大的时候,提供电力,保证供电不断。还能让太阳能发电更经济,通过优化运行,让更多电自发自用,减少购电的成本,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带来额外的收益。同时,能和虚拟电厂一起,实现多种能源的互补和供需协同。光伏并网储能系统可以提高光伏发电的利用率,增强电网稳定性,促进新能源消纳。微网储能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储备装置,在分布式发电和储能系统、微网备用电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完整体系,政策引导扶持行业可持续发展。例如,海通证券徐柏乔认为,当前政策对光伏行业无论是产能还是价格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引和措施,产业出清、摆脱低价恶性竞争已是大势所趋,价格后面上涨可期,建议重视光伏底部拐点带来的巨大弹性。光能产业链-最丰富的全球光能产业数据平台,助力中国光伏企业精准拓客,智慧决策,扬帆海外!
本站声明:文中部分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